改途易辙的成语故事


改途易辙

拼音gǎi tú yì zhé

基本解释改变行车轨道,另走一条路。比喻改变方向、目标或做法。同“改辙易途”。

出处清 朱之瑜《端亭记》:“勉吾子改途易辙而合同乎世俗,则告朋友不信,将如何而可?”


暂未找到成语改途易辙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改途易辙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流离琐尾 《诗经 邶风 旌丘》:“琐兮尾兮,流离之子”。
不可胜举 明 方孝孺《答俞景文》:“古之传世者虽不可胜举。”
节用裕民 荀况《荀子 富国》:“足国之道,节用裕民,而善臧其余。”
离经辨志 《礼记·学记》:“一年视离经辨志,三年视敬业乐群,五年视博习亲师,七年视论学取友,谓之小成。”
习非成是 西汉 扬雄《法言 学行》:“习乎习,以习非之胜是,况习是之胜非乎?”
寸步不离 南朝 梁 任昉《述异记》:“夫妻相重,寸步不相离。”
屈指一算 曾朴《孽海花》第四回:“匆匆过了中秋,雯青屈指一算,那天正是出场的末日。”
坏法乱纪 西汉 戴圣《礼记 礼运》:“故天子适诸侯,必舍其祖庙,而不以礼籍入,是谓天子坏法乱纪。”
拉大旗作虎皮 鲁迅《且介亭杂文末编·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》:“首先应该扫荡的,倒是拉大旗作虎皮,包着自己,去吓唬别人。”
没里没外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56回:“若一味只管没里没外,不与大人争光,凭他生的怎样,也是该打死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