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 |
解释 |
不登大雅之堂 |
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、“粗俗”的事物(多指文艺作品)。 |
书通二酉 |
比喻读书甚多,学识丰富精湛。二酉,指大酉山、小酉山。据说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,相传秦人于此而学,因留之。见《太平御览》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《荆州记》。后因以此为喻。 |
饱食终日,无所事事 |
饱:吃足;终日:整天。整天吃得饱饱的,什么事也不干。 |
故家乔木 |
①谓世家的人才、器物必定出众。②喻指乡贤。 |
日日夜夜 |
每天每夜。形容延续的时间长。 |
柳暗花明又一村 |
原形容前村的美好春光,后借喻突然出现新的好形势。 |
处实效功 |
处:办理。效:效验,效果。功:功绩,成效。处理事情从实际出发,讲究功效。 |
劳民伤财 |
劳民:使人民劳累;伤:耗费。既让人民劳累受苦;又耗费了资财。指滥用人力物力;造成浪费。 |
溢于言表 |
超出言语以外。指某种思想感情虽未说明却能使人体会出来。 |
学而不厌 |
学习总感到不满足。形容好学。厌:满足。 |
喔咿儒睨 |
儒睨:强笑的样子。形容老着脸皮,强作欢颜。 |
巧上加巧 |
指一时凑巧或指人更加灵巧。 |
语重心长 |
重:郑重。恳切话说得诚恳;有分量;心意深长。 |
扶摇直上 |
扶摇:迅猛盘旋而上的旋风。乘着大旋风之势一直上升。比喻事物迅速地直线上升。有时也比喻官职提升得很快。 |
祸国误民 |
祸:祸害;误:误导,耽误。指危害国家,误导人民。 |
异途同归 |
途:道路;归:归宿;目的。不同的道路;走向共同的归宿。比喻采用不同的方法、途径;得到相同的效果;达到相同的目的。 |
著手成春 |
著手:动手接触。指诗歌格调自然清新。后比喻医术高明。 |
龙驭上宾 |
亦作“龙御上宾”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:“黄帝采首山铜,铸鼎于荆山下。鼎既成,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。黄帝上骑,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,龙乃上去。”后因用“龙驭上宾”为皇帝之死的讳饰语。意为乘龙升天,为天帝之宾。 |
举止娴雅 |
娴:文雅。形容女子的姿态和风度娴静文雅。 |
知往鉴今 |
鉴:借鉴。了解过去作为今天的借鉴。 |
二三其意 |
即三心二意。指心意不专一,反复无常。 |
金口木舌 |
以木为舌的铜铃,即木铎,古代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所用。指宣扬教化的人。 |
虑周藻密 |
藻:辞藻,措辞。密:缜密。思路严谨,措词缜密。考虑周到,辞采细密。 |
半新不旧 |
半:二分之一。指不新不旧。 |
河山之德 |
《诗·墉风·君子偕老》:“委委佗佗,如山如河,象服是宜”。陆德明释文:“《韩诗》云:德之美貌”。王先谦《诗三家义集疏》:“如山凝然而重,如河渊然而深,皆以状德容之美”。后以《河山之德》形容妇人德容之美。 |
饿殍满道 |
殍:饿死的人。满路都是因饥饿而死的人的尸体。形容饥荒灾祸严重,人民大量死于饥寒的惨状。 |
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不闻其臭 |
鲍鱼:咸鱼;肆:店铺。如同进入咸鱼店,时间一长就闻不到它的腥臭味。比喻环境对人的熏染和影响。 |
势不可为 |
为:做,干。大势已去,无能为力。 |